
由美子和郁夫是幸福的年輕夫妻,郁夫負責工作,由美子負責家務,他們的第一個孩子才剛出生。就像由美子的母親所說,一般來說,新生兒會讓丈夫更有工作的動力,但是,為什麼郁夫要去死呢?
為什麼
這可能是讓遺族感到最痛苦的三個字了。我們會為了這三個字消耗大量精神和時間反覆思索,但真正能夠取得的資訊,卻是那樣的匱乏。有些人不曾停止追尋這個問題的答案,不斷嘗試逼近的結果是宛如宗教家或哲學家般地活著,也可能因此錯過了自己某部分的人生。失落。大部分遺族的困境都是漫長的。究竟要怎樣才能完全放下呢?
真實人生裡,大部分遺族可能都沒找到確切答案。可以確定的是,死去的人帶著「答案」和「選擇」離開了。在電影《幻之光》裡面,故事暗示郁夫受到死亡的誘惑,就像出海的人,會想起海上的美麗光芒,即使沒出海的時候,也感覺大海在召喚自己。仔細看郁夫生活的場景,會發現在工廠工作的他,獨自承擔一家三口的經濟壓力。新生的嬰兒、偷來的腳踏車、擔心未來會被年輕人取代、前途茫茫的感覺、咖啡館裡賒欠的餐費,對於郁夫來說,死亡也可能相對是海上那束美麗的光芒。
說不出
《幻之光》對遺族的孤獨與沉重刻劃得真實,但沒有提到太多他們是如何變成這樣的。一般來說,自然死亡、疾病死亡、意外死亡比較容易談論,但自殺是難以談論的事件,無論對遺族自己,或對其他人來說。遺族可能會因為其他人的迴避、不知道怎樣去談論,而感到被拒絕,也可能因為受到責怪而不願意談論。久而久之,形成一種孤立的狀態。或許仍然可以談論生活日常,但就像電影裡的由美子,她的內心有個無法談論、找不到答案的地方。久而久之,看起來像是她自願把自己關起來,活在內心的孤絕之地中,旁人覺得她心不在焉、或覺得自己不被她接納。
離開漫長的困境
我覺得,由美子心裡的幻之光是很有意思的。無論是懷念奶奶的記憶之光、或是懷念郁夫的記憶之光,她從未在心裡放開這些已經不存在的人,反而和他們建立了無形的關係。也因此我會認為,只差一步,由美子就可以離開哀傷了。不只是說出心裡的疑問和悲傷,「也從過世的郁夫角度,對自己說說話吧」。我覺得這是很能夠釋懷的一種方法。
雖然我不是郁夫,但如果我是他,還是希望由美子能夠幸福地生活下去吧,希望在往後的人生中,由美子能夠如常的生活著,用他記憶中那種真誠開朗的笑容、愉悅的神情,繼續生活下去吧。郁夫的選擇並不是為了毀去由美子餘下的人生,而是因為他對自己的困境感到無能為力。
是枝裕和選擇遺族議題作為首部電影的題材,讓我覺得,原來這麼久以前,就有人在討論這個議題啊。心裡那種難解的壓抑感,覺得又釋放了一些。能夠帶走煩惱的作品,真是有力量啊,這部電影會繼續被更多需要的人看見吧!
最後,願所有被留下的人,每一天都比前一天感覺更好一點。